01 水泥是门好生意吗?
最近中国建材上了热门股排行榜,距离我去年重仓买入大约9个月时间,去年是5倍PE,目前是8倍PE,很多朋友问我中国建材是否还可以继续买入?我想说,即便不考虑市场情绪和热度,不考虑商誉减值等财务处理,对于任何一家拥有定价权的公司来说,8倍PE都是严重低估,未来成长的空间依然很大。
供给侧改革与特许经营权
首先,水泥行业是个好行业。
水泥自100多年前发明到现在,产品原料大部分来自石灰石,100多年没变过,产品生命周期长意味着供需波动更小,行业集中度更高,垄断容易出现,赛道内一旦有一个冠军跑出来,可持续获利的抛物线非常长。
另外,水泥行业是“短腿行业”,一吨水泥也就三四百块钱左右,公路运输100公里要几十块运费,运输半径如果太远,运费就超过水泥本身的价格了。所以海螺水泥很厉害,提出著名的T型战略,沿长江沿岸建矿山和水泥厂,水运价格比陆运便宜很多,所以海螺的效率非常高。但是因为长江水道只有一个,所以全国没有几个地方能复制海螺模式,更多的是各省各市大大小小的区域冠军。
好行业不一定出现很赚钱的公司,根据日本和德国的水泥行业发展来看,城市化率到一定程度,水泥行业的总需求量就会下降,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就是行业利润率下降和环境污染,造成极大的浪费。
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已经达到24.8亿吨峰值,往后逐年平稳下降,2019年下降到23亿吨左右,房地产、路桥、农村改造这三大水泥需求未来都不可能再有很大增量。
2015年,国家提出“供给侧改革”,在需求没有很大增量的前提下,淘汰落后产能,让少数几家行业内的优秀企业整合全国的矿山资源,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,把水泥厂直接开在矿山附近,加大投资建设更环保、机械化程度更高的大型生产线,提升行业效率和利润率。这就是特许经营权,所以今天我们再想随便去开一个石料矿山或者水泥厂是不可能的。
02 得定价权者得天下
按照南方水泥一个朋友的原话来说:中国建材前董事长宋志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水泥行业。
中国建材是供给侧改革的先行者。
宋志平是战略高手,从2007年“汪庄会谈”开始,就确定了中国建材要通过整合的方式,成为水泥赛道的冠军,陆续兼并重组了中联水泥、南方水泥、西南水泥、北方水泥、祁连山、天山水泥等全国范围内大大小小的区域冠军。2019年,中国建材水泥产能达到了3.8亿吨,占全国总产量16.5%,位居世界第一。
获得定价权的方式有很多种,贵州茅台是通过品牌获得定价权,腾讯是通过转换成本来获得定价权,而中国建材的方式是利用自己中字头的央企身份,整合拥有“特许经营权”的企业,掌握稀缺矿山资源,从而垄断市场获得定价权。
现在我们要买水泥,早就不存在赊账了,也不是现金买货,而是“预付款”,足可见水泥行业的整合已经进入收尾阶段。
03 好公司,还要有好价格
港股机构投资者比较多,流动性较差,对于像中国建材这样的负债率偏高、主营业务没有太多增长空间的公司往往估值较低,但恰恰是这种偏见给了我们很好的买入价格。
我对负债率的看法是,中国建材2019年总负债2900多亿,但经营性现金流有600多亿,水泥量价稳定的前提下,不大可能出现换不起债的风险。从另一个角度想,也没必要还债,香港上市公司融资成本比国内低很多,拿低息债买了一堆特许经营权的矿山,矿山ROA总比利息高吧?这个生意是很划算的。
我对成长空间的看法是,中国建材目前最大现金流业务是水泥,中期发展业务是骨料和混凝土,长期发展业务是新材料。战略规划非常清晰,既保证了短期的现金流,又给未来的增长预留了空间,所以,我认为不应该仅仅把中国建材当作一个水泥公司来估值,应该把它按照他的名字——中国建筑材料的巨无霸——来估值。
1000亿买目前中国16.5%的水泥矿山开采权,以及未来水泥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增量,还有骨料、混凝土、新材料的成长机会,这个错误边际是完全可以接受的。
而我们设想一下10年之后的2030年,水泥价格以每年5%的速度上升,水泥产量只有现在的70%,而中国建材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0%,光水泥业务的利润就应该大概率超过1000亿,估值按照现在的8倍PE也有8000亿,除去少数股东权益是5600亿,还不算骨料、混凝土和新材料业务。
04 逻辑决定仓位
好公司本来就很少,好公司再出现好价格更是多年难得一遇的好机会。
中国建材是继招商银行和贵州茅台之后,我敢重仓1/3以上的第三只股票。
逻辑决定仓位,只有真正看懂一个行业、一个公司,才敢于重仓一只股票。就像是“艺高人胆大”,杂技演员能掌握平衡的方法,他们走钢丝是很自如的,而普通人去走钢丝,那完全是看运气。
当然,以上是我的主观逻辑,极有可能误导大家。
股市有风险,我只对自己的仓位负责。(本文来源:雪球作者/Max陈泽源,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阿尔法立场,风险请自担)